翻开《资治通鉴》盛金缘证券,你会发现在1362年的历史长河中,人性从未改变。
权力争夺、利益博弈、生存竞争,这些今天职场和社会中的游戏规则,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定型。
智伯之死——权力博弈的第一课公元前453年,晋国。
智伯站在晋阳城下,看着滔滔洪水淹没城墙,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。他转头对身边的韩康子和魏桓子说:"我现在才知道,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。"
话音刚落,韩康子的胳膊肘轻轻碰了碰魏桓子,魏桓子心领神会,用脚踩了踩韩康子的脚背。两人心中同时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,绛水可以灌平阳。
展开剩余90%这个细节,司马光记录得格外仔细,因为他要告诉我们权力者最大的敌人,往往是自己的嘴巴。
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。
智宣子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时,族人智果坚决反对,他说:"瑶有五个优点:相貌堂堂、箭术精湛、技艺全面、能言善辩、性格坚毅。这五个优点本来都是好事,偏偏他缺了最重要的仁德。"
智果的预言很快应验。
智伯上台后,第一件事就是向其他三家要地。他对韩康子说:"晋国要重新强大,每家都得贡献一万户的封地。"
韩康子不想给,谋士段规却说:"智伯这人贪婪又固执,你不给他会打你,不如先给他,让他尝到甜头后去找别人要,这样我们就能置身事外,等着看戏。"
魏桓子也遇到同样的要求,谋士任章的建议更加老辣:"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;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主公不如顺着他,让智伯骄傲起来,然后我们再择机联合其他人对付他。"
两家都给了地。
轮到赵襄子时,他直接拒绝了。
智伯大怒,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,赵襄子败退,选择了晋阳作为最后的据点。
为什么是晋阳?赵襄子的理由很实在:"这里是先君赵简子经营过的地方,尹铎在这里施行仁政,老百姓愿意跟我们共生死。"
围城两年,晋阳岿然不动。
智伯想到了水攻,他引晋水灌城,眼看就要成功,就在这时,他犯了那个致命的错误,说出了"水可以亡人国"的话。
智伯的谋士絺疵看出了韩魏两家的心思,他对智伯说:"韩魏必反。"
"你怎么知道?"
"从人之常情就能看出来,他们跟着您攻打赵氏,赵氏灭亡后,下一个轮到谁?现在约定好三分赵地,可晋阳城眼看要破,他们却没有喜色,反而忧心忡忡。这不是要反是什么?"
智伯不信,还把这话告诉了韩魏两家。
两家矢口否认:"这肯定是有人替赵氏做说客,想让您怀疑我们。"
絺疵见势不妙,请求出使齐国避祸。
三天后的夜里。
赵襄子派张孟谈悄悄潜出城外,找到韩魏两家,张孟谈只说了一句话:"唇亡齿寒,你们懂的。"
当夜盛金缘证券,三家约定里应外合,共灭智氏。
赵军在城内凿开堤坝,洪水倒灌智伯军营,韩魏两军从两翼夹击。智伯在混乱中被杀,智氏一族被灭门。
这就是三家分晋的真相,不是什么大义名分,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。
帝王用人术刘邦曾经总结过自己得天下的秘诀。
在庆功宴上,群臣问他为什么能打败项羽,刘邦的回答很直白:"运筹帷幄,我不如张良;治理国家,我不如萧何;带兵打仗,我不如韩信,这三个人都是人杰,我能用他们,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。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,能不败吗?"
这就是用人的核心,承认别人比你强,然后想办法让他为你服务。
唐太宗李世民把这套理论发展得更完善,他总结出用人五法:
第一,用比自己强的高人;第二,用有缺点的能人;第三,用人之长,避人之短;第四,重用敢说真话的人;第五,不论出身,只看能力。
这五条看起来简单,做起来极难,因为它违背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嫉妒和防范心理。
田忌赛马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结局。田忌用孙膑的计策赢了齐王,一时风光无限,问题是,作为臣子,你能比君主更聪明吗?
齐威王表面上笑着给田忌赏赐,心里已经起了杀心,相国邹忌看出了君王的心思,主动请缨除掉田忌。
邹忌派人拿着十金到市场上找算命先生,说:"我是田忌的人,我们将军三战三胜,现在想干大事,你算算行不行?"
算命先生刚出门,就被邹忌的人抓了,罪名现成的,田忌谋反。
田忌百口莫辩,只能起兵攻打临淄,要抓邹忌对质,结果兵败,逃亡楚国。
这个故事的残酷盛金缘证券之处在于田忌可能真的没有谋反之心,但在权力面前,真相并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你的能力已经威胁到了上级,你就必须死。
权力的腐蚀——从救世主到独裁者每个王朝的开创者,最初都是救世主。
他们推翻前朝,建立新制,承诺给人民更好的生活,可是权力会改变人。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记录了无数这样的例子,从开国皇帝到亡国之君,变化的轨迹惊人地相似。
第一代皇帝通常还能保持初心,他们经历过创业的艰辛,知道江山来之不易。
第二代开始享受权力的快感。
第三代就完全忘了祖宗的教训。
到了第四代、第五代,腐化堕落已经深入骨髓,王朝的灭亡,也就不远了。
这个规律,司马光叫它"兴衰周期律"。
更可怕的是,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规律,但没有人能够跳出来。
为什么?
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零和博弈,你多一分,别人就少一分。在这种环境下,所有人都被迫成为权力游戏的参与者。
你不主动伤害别人,别人也会主动伤害你。这就是人性的黑暗面,在生存压力下,道德和良知都会让位给利益。
司马光用一个词概括这种现象:礼崩乐坏。
当制度失去约束力,当规则变成摆设,当潜规则取代明规则,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丛林法则。
强者生存,弱者淘汰,没有中间地带,没有缓冲空间。
历史的镜子——永恒的人性博弈金庸读《资治通鉴》几十年,得出一个结论:"差不多所有中国人都按这个规律行事。"
这话听起来悲观,实际上很现实。
人性确实没有变过。
2500年前的权力斗争,和今天的职场政治,本质上是一回事。都是资源有限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人类为了生存而展开的博弈。
区别只在于,古代用的是刀剑,现代用的是笔杆。
古代杀人见血,现代杀人不见血。
司马光写《资治通鉴》,目的就是让后人看清楚权力游戏的规则,学会在人性的丛林中生存。
他用19年时间,梳理了1362年的历史,提炼出一套完整的生存法则:
第一,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黑暗面。
第二,在利益面前,所有的友谊都不可靠。
第三,权力会腐蚀任何人,包括你自己。
第四,想要生存,就必须学会权衡利弊。
第五,真正的智慧,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,什么时候该退。
这些规则冷酷无情,但它们是真实的。
司马光不是在教我们如何作恶,而是在教我们如何在恶的环境中保护自己。
胡三省说得好:"为人君而不知《通鉴》,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,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。为人臣而不知《通鉴》,则上无以事君,下无以治民。"
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,都需要了解权力游戏的规则。
因为无论你愿不愿意,你都身在其中。
今天的我们,读《资治通鉴》,读到的不只是历史,我们读到的是人性,是规律,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。
从智伯的覆灭到三家分晋,从刘邦的用人术到唐太宗的制衡之道,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,在人类社会中,弱肉强食从来都是主旋律。
道德和法律只能约束表面,真正起作用的,永远是利益和力量的较量。
这就是《资治通鉴》的价值,它撕掉了人性的遮羞布,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。
残酷,但真实。
参考资料: 《光明日报》:《<资治通鉴>的史学价值与现代启示》- 详细阐述了司马光编纂《资治通鉴》的历史背景和治史理念发布于:山东省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